欢迎来到找找范文网!

关于基础等级(三)——题材的处理与选取

主题班会 时间:2022-06-29

【www.rzshzz.com--主题班会】


    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
    (一)材料来源
    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
    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题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联想到与“诚信”相关的吕布和关羽形象,巧妙地构思了”赤兔之死”,写出了人人称道的佳作。
    (二)选材要求
    1围绕主题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也不能选用。如论点是“天才出于勤奋”,就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说明他们是靠勤奋二字成就事业的。如果挑选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事例作论据,那扣题就不是很紧了,论证就缺乏针对性。
    2真实典型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我姥姥说”、“我妈妈说”或同学张三李四说,往往“人微言轻”,缺少分量;凡人琐事,往往体现不出典型性;名著名作中的事例可选用,大家不太熟悉的就要慎用。二是记叙文的选材与议论文选材有不同的特点。记叙文的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生动
    “新颖”就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或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要做到这些,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材以今以中为主时,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选材以洋以古为主时,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因为回归古典(如《赤兔之死》)、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
    二是选用名人事迹言论时,避熟就生,尽量不选为人熟知、人人皆用的。如有位作者在一篇《也说班门弄斧》的杂文中引用华罗庚说的“我总是反对‘不要班门弄斧’的成语,而应当改为‘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就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运用求异思维,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角度观察、分析、理解事物,往往能使老掉牙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如前文所述的“滥竽充数”“伯乐相马”等材料即是。
    对于记叙文的选材,同样要善于把握角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新鲜生动的材料。请看下面一篇2002年考生的优秀文章:
    月若有情月长吟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赠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
    突然,一阵凄凉的哭声传入我的耳朵。“谁?这么晚了,他为啥哭?”我循着声音寻找,原来是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看见我,揪着我的裤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吗?”我本能地应了一声,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触到了一束熟悉的目光。咦,这不是王医生的儿子吗?顿时,我心里轰起一腔怒火,王医生的影子又浮现在脑海。就是他,为了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治病!
    “走吧!现在的世道还会有多少人情?”我心里想着,脚下迈开了步子,这时,一声更凄厉的声音狠狠地剐了我一刀:难道真的丢下他不管?夜深了,难道就让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怕黑暗吗?他能抵抗动物侵害吗?……我打了个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丢下他而去,我猛转身,我不能选择与道义相悖的行为。
    我轻轻地敲开了王医生家的门。我不理会他的语言与目光,只是快速地离开,我想我的心灵是纯净的,我不会因为金钱而丧失了做人的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为愤怒,而是不愿在这块见利忘义的地方多呆一刻。
    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气。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有人情的气息。
    当我拖着疲倦的身躯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嗅到了一阵药味。我疑惑地询问我的母亲。妈妈只是微笑地递给我一封信。信上说:“谢谢你,把我的儿子送回家。你的行为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教育。在金钱与医德面前,我们应该选择医德。”
    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推开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多明智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友爱。
    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
    这是一篇编故事写法的应试文。这位考生,编写了一个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故事,切合题意。故事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通过“我”选择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选择为“我”妈治病的事,表现“友爱比金钱更可贵”的主题。故事内容丰富,较好地反映了社会风貌。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为“心急如焚”作反衬。中间写月景,为“我坚信人间真情在”的美好心灵作映衬。卒章写月景,为深化主题,为抒发情怀大放异彩。回头再回味文章的标题,不更令人觉得意境深远吗?
    四是材料要具体。要善于让具体事实、数字说话,不要笼统地概述材料,甚至用一些模糊的材料。如有位同学论证“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这个观点时,写道:
    古今中外,很多国家、很多民族的兴盛,都是以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为先导;而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衰微不是因为忽视了教育?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更是不可分,不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所以,我们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就要使全民重视教育成为风气。
    这段话单说选材方面,写到了一大堆的判断,却没有举出一个具体的事实,这样,文章就缺乏说服力。
    (三)组材方法
    “组材”是文章构思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形式和论证方法的运用。这里只说一些常见的组材技法。
    1.点面结合法
    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和观点。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深入分析,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有一位同学在写《父辈》这个题目时,对父亲送“我”去上大学、帮“我”办入学手续及整理床铺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而对其他同学的父亲的言行举止等作为一个整体略写,穿插其中,点面结合,有力地表现了父辈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厚望的主题。
    再如下面一篇习作:
    跛足•拳击•掌声•雪耻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惜他从小是个跛足,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天,他在操场上看打球,健壮而顽皮的印司为了戏弄他,故意拉他去打球。拜伦只好一再推托。印司便找来了只竹篮,硬要他穿上,在操场上走一圈。面对挑衅,拜伦屈于体弱,不得不含泪忍辱从命。然而,这难以容忍的侮辱,却使他暗暗下定决心:锻炼!用强健的体魄来雪耻。面对重重困难,拜伦毫不气馁。他坚持不懈地锻炼,终于达到了目的。在一次学校的拳击赛上,拜伦犹如一头小狮,一拳将印司打倒,赢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拜伦胜利了!
    虽然拜伦只是为个人争气、雪耻,但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我不禁想起我国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练字的一则小故事。沈尹默25岁时,在杭州遇见了他的安徽朋友—陈独秀。一见面陈独秀就对沈尹默说:”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这不加丝毫掩饰的当众批评,使沈尹默满脸羞愧。过后,他决心从头学起,从最基本的执笔开始,每天取一刀纸,用大笔蘸浓墨临写汉碑,墨迹干后,翻转再练行草,写满方止。如此几十年不间断。他广采博征,勤学苦练,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
    我反复玩味这两件事,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受了难堪的批评和侮辱,如果心灰意懒,从此一蹶不振,那只能蹉跎一生,一事无成,最终被时间所吞噬;如果变批评、侮辱为动力,自强不息,那就有成功的可能。古人司马迁,受了宫刑,发愤著书,这是众人皆知的。今人孙冶方,是个经济学家,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不白之冤,被投入狱中达八年之久,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却以惊人毅力,坚持构思,完成了三万多字的《我与经济界某些人的争论》一书的腹稿。
    此文所选材料,以拜伦、沈尹默的事例为“点”,详写,其余为“面”,略写。主次分明,点面结合。
    2变换角度法
    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或选择论据,再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是使文章全面充实、显出层次的有效办法。如唐弢的《琐忆》就是从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和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两个方面来体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下面是一篇2002年的高考作文,从不同角度选材,论证有力。
    选择中华魂
    翻开昔日的历史,寻找心灵的选择。
    1.英雄的选择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知道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知道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2.王者的选择
    乌江旁,战马的悲嘶响彻云霄,你高举长矛,以横扫千军之势奋力拼杀,江上飘来一叶小舟,你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从容地自刎。你败了,彻底地败了。然而,你实际上是可以选择不败的,鸿门宴上,你可以杀掉刘邦,你可以不相信刘邦的承诺,而你却没有这样做。你虽然失败,可你以英雄的身份活在人们心中,刘邦虽然胜了,可他永远被人们称为小人。乌江旁,你本可逃走,而你却选择血染乌江,当鲜血从你身上喷出的那一刻,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仁爱,选择无悔。
    3.科学家的选择
    你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回来的,美国人曾扬言”宁可毙了你,也不让你回中国”。而你却拿生命作赌注,毅然踏上了回国路。
    你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呢?要知道在美国你可以生活得很好,你可以不必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工作,不必忍受劳苦,而你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祖国,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你会心地笑了。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爱国,选择一颗爱国心。
    中国之所以能够以文明著称于世,正是由于华夏儿女有正确的选择,让我们选择我们的优良传统,选择龙的精神,选择中华魂。
    3并列组合法
    几个材料相互并列,从不同的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或证明论点,可达到内容丰富、说理充分的效果。
    如下面两篇文章节选:
    在人类文明史上,摈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人是不乏其例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三个女儿,不以父辈的荣誉而自傲,而是各自努力地工作,干着同父辈一样的事业。上海市原市长曹荻秋同志的女儿曹晓兰,在其父平反昭雪后,放弃居住上海的优裕条件,继续留在安徽教书,为实现四化做着平凡的工作。她们的行动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不能安逸地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庸庸碌碌,最后像刘阿斗那样,被后人所唾弃。(《从刘禅说起……》)
    如果缺乏天文常识和不善于逻辑推理,屈原能写出《天问》?如果没有关于天文、地质、植物、光学的广博知识,歌德怎能成为一代诗哲?如果缺乏医学知识,契诃夫何以写出《第六病室》?如果缺乏人体解剖的知识,不懂得几何学的黄金分割和透视原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毕加索,又岂能成为绘画、雕塑大师?(《文理要并重》)
    以上两个片段,采用并列式组织了古今中外的例子,使说理全面、充分。
    采用这种并列式组织材料,要注意顺序的合理:或按时间(从古至今),或按空间(从中国到外国或从外国到中国),或按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或从现象到实质),或按事物的主次、类别等排列,使之井然有序。
    运用并列组合法写议论文时,一定要防止堆砌论据的毛病,这是许多同学作文的一个通病。要克服这个毛病,除了要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论证方法外(如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还要阐发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对材料有所分析。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运用典型事例后可进行分析。如有一篇《近墨者未必黑》的高考作文,作者在列举“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典型事例后,马上阐释论据的意义说:
    为什么他们可以近墨而不黑呢?其关键,那就是他们在“香风”、“毒雾”面前,有着坚强的信念!有了坚强的革命信念与意志,任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不能腐蚀他们。
    作者举例之后,接着便对事例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进行分析,比起单纯的举例,就深刻得多。
    二是如果运用多个事例,则要注意综合分析。如果不进行综合分析,论据便是散的,文章就缺少整体感。如有位参加高考的同学写《读画蛋有感》,在举出“达•芬奇画蛋”、”巴格压尼学提琴”、“李少春练功”三个论据后,接着分析道:
    我们试想:达•芬奇如果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训练,他日后怎么可能成为一代艺术大师?巴格压尼如果没有孩提时代严格的基础训练,他怎么可能成为世界小提琴之王?如果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没有苦练童子功、基本功,他怎么可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他们都”画过蛋”,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为万丈高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段文章的综合分析是很不错的。经作者一分析,所举的例证都拴在一起了,再也不会散乱。
    三是对理论论据,如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以及人们所公认的公理、格言、谚语等,其涵义也应作适当的阐发。如有位同学在高考作文中引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后,就立即阐发道: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句话,闪耀着理想的光彩,跳动着民族的脉搏,孕育着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萌芽。一个“先”字,一个“后”字,一个“忧”字,一个“乐”字,对比何等鲜明,真能启人深思!
    作者引用范仲淹的话,不是“一引而过”,而是对它的含义进行了阐发,从而避免“抄书”之嫌。
    另外,还可以借助哲学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注意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等,分析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分析它们的关系,分析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从而揭示事物的内涵,深化我们的议论。
    训练在线
    一、作文《谈谈意志和毅力》,不少同学的论点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是搞好学习、搞好工作、作出贡献的必要条件。”这些同学在说理后,便摆出事实。有的这样写道:
    有些科学家,为了研究一个项目,往往废寝忘食数年、数十年;有的工人,为了技术革新,竟连续几年早上班、迟下班;有的同学,为了学好英语,两年之中抄了近十本单词簿。这些都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毅力啊!
    有的同学这样写道:
    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连续多年在大英博物馆查阅资料,每当读书兴奋时,鞋底在地上一挫,年长日久,地板竟磨掉了一层;我国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用了十年时间,在竹片上写了五十二万字的《史记》;科普读物作家高士其,凭着他微弱得难以分辨的声音,别人为他记录下数十万字的科学读物。他们这些人的意志和毅力多么坚强啊!
    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以举事实作为论据。你认为哪些事例说服力强?哪些事例无说服力?为什么?
    [提示]后者说服力强,前者说服力弱。因为前者引用的事例都是一些不具体的事例,如“有的”“有些”等,影响了文章说服力;而后者则相反。
    二、读下面这篇2001年高考作文,说说在选材和组材上有何特点。
    一生的思索
    可笑的我呵,总要用一生来思索这样一个问题……
    ——席慕容《疑问》
    十岁时
    老师在讲台前微笑着问:“今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周围的同学纷纷回答:”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有才能的人。”他默默的听着,不说话,暗暗思索着。小小的心灵第一次有了对人生的思索,他觉得充实而且有微微的激动。
    好久,他举起手,很庄重地回答:“我要做一个讲究诚信的人。”稚嫩的语调却充满了坚决。
    三十岁时
    十字路口,他等待着对面绿灯亮,准许行人通过。身旁一辆辆名贵汽车驶过,里面坐着的都是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中年人。满脸事业有成后的意气风发。他觉得失落极了,自己在商界工作了十几年,却一事无成。他不会钻空子,用诚信待人却换不回回报。前阵子一宗很大的生意被多年的好朋友小张耍点手段就抢过去?“商界里你不懂尔虞我诈行吗?诚信顶什么用?”妻子就这样数落他。站在十字路口,他觉得迷茫,开始重新思索……
    四十岁
    车子、票子、房子……什么都有了,现在他叼着香烟,在沙发里得意的陶醉着。想想自己不过十年功夫,凭着小聪明,稍稍施点欺诈的手段,便有了今天的成就。诚信,靠边去吧,”兵不厌诈”嘛。就像徐杰以前说过的“我相信诺言,但不相信诺言的时代。”现在的时代,绝不是诚信的时代。
    六十岁时
    人老了,他也厌倦了商界的你欺我骗,他真想好好休息一下。他觉得寂寞,身边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朋友们都怕受到欺骗。有时他看见一些老人聚在一起下棋聊天,他也不敢过去。他悲哀地想:“难道我的选择错了吗?”
    七十岁时
    寂寞的晚年里,他常常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想起自己儿时的真诚守信,那份美好的情感。小孙女这天跑着来问:“爷爷,老师问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望着孙女稚嫩的脸,耳边响起自己十岁时铿锵的声音,他不禁落下泪来,摸着孙女的头,他说“一生中,诚信少不得呀!我现在才彻底明白了。”
    [提示]本文组材的最大特点是用并列组合法,将人一生中的五个生命时段“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六十岁时”、“七十岁时”,用五个小标题,按时间顺序排列。本文选材的最大特点是典型,五个生命时段截取了五个生活场景,分别写出了“诚信”的萌发、迷茫、蜕变、回归和再生,照应了“题记”中的“用一生来思索”和题目中的“一生的思索”,使全文浑然一体。

本文来源:http://www.rzshzz.com/jiaoanxiazai/24897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