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找找范文网!

关于发展等级(一)——深刻

主题班会 时间:2022-06-29

【www.rzshzz.com--主题班会】


    我们不论写什么文章,在下笔之前,总要先考虑写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思想。这个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古人称之为“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意”立得如何,可直接影响文章的格调与品位。
    提炼主题,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正确、鲜明、集中、深刻透彻。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这四项基本原则,又可分为两个等级:前三项原则为一个等级,这一等级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属于“基础等级”。这三项原则在前面已与同学们谈过,此处不作赘述。第四项原则,是对文章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属于“发展等级”。
    一般说来,我们的高考作文,如果基础等级过了关,主题的提炼又达到了发展等级,那么这篇作文就可以进入优秀作文甚至满分作文的行列。
    怎样提炼主题才会深刻呢?
    (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它既有现象,又有本质。现象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外在的表现,本质则是通过无数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刻地了解这一事物,准确地把握其内在规律。在高考作文中,要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就必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立意时,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多方面对题材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找出题材的内在规律,把握其共性,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开掘出最有价值、最有本质意义的东西,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情操上的陶冶和灵魂上的净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
    痛苦是一笔财富
    “痛苦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财富,一帆风顺的人们常常是浅薄的……而痛苦却可以令人沉思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一段人生絮语再次向人们揭示了痛苦之中所蕴含的巨大内涵与价值——痛苦是一笔财富。痛苦是什么?实在难以给它下一个全面的定义。几十年工龄的老工人目睹工厂的倒闭,老师看见学生的失败,学生面对黑色的七月……不能说不是痛苦;被机器绞断双手,被车轮轧断两腿,被大火烧伤面容……这又是一种痛苦。因此概括而言:痛苦就是无情地肆虐、折磨人的肉体或精神的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痛苦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根源,有着内外的交替因素,即外在的给予和内在的感受相结合,于精神于肉体的痛苦就产生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对痛苦而活个酣畅明白,痛苦的到来和失落同样令人不悦。有人在痛苦的煎熬中哀叹、颓废、消极而亡,更有人于痛苦中昂起了不屈的头,笑迎沉甸甸的逆境。痛苦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不能使一个人停止思维的活动,使一个有志者停留寻觅的脚步!
    痛苦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痛苦与孤独往往能使一个人日臻成熟和伟大。它让一个人的思想日趋高洁和完整,生命永远不会麻木。张海迪于痛苦之中成为跨世纪的一代先锋,成洁在失掉双手的痛苦之中成为“全国十佳”之一,更有曹雪芹失意著“红楼”,司马迁宫刑写《史记》……凡此种种,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驾驭了痛苦,并于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
    痛苦是一笔财富。
    痛苦的经历并不能把一切人都引向真理。北大一学生发誓“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痛苦驾驭了他为初衷“誓言”而遗臭万年;留美博士生卢刚于痛苦之中将罪恶的枪口指向了同学,导师,又指向了自己,哀哉可叹!人的坚强只有在与生活挑战的抗争中驾驭痛苦才能得以真正的检验,当发现人生的最大乐趣是“生活需要我”时,人就战胜了痛苦;就会明白:痛苦是一笔财富!
    想起昔日的欢乐,我感到痛苦,因为欢乐已成为过去;想起昨日的痛苦,我感到欢乐,因为我已战胜了痛苦,悄悄地发现:痛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本文的作者在立意时,先引述先哲的话诠释“痛苦”,再列举种种“痛苦”的现象,进一步阐明“痛苦”的内涵,接着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这样透过现象,拨开层层迷雾,准确地揭示出“痛苦”的本质:“痛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然后又列举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全文立意新颖,深刻。因此,论证有力,说服力极强。
    对同一题材,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立不同的“意”。那么,立什么样的“意”,才称得上深刻透彻呢?这就要看这些“意”中,哪一点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爱因斯坦成名以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做客。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他。火车到了,去接爱因斯坦的小车司机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只好空车回去,报告国王说爱因斯坦没有来。可半小时后,爱因斯坦身着沾满尘土的破雨衣,脚穿一双旧皮鞋走来了。原来司机只看衣着不认人,爱因斯坦只好步行而来。
    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1爱因斯坦接受比利时国王和王后的邀请后,准时赴约,虽然接站的司机没有接到他,但他还是克服困难去赴约。他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品德值得赞颂。
    2批判只看衣冠不认人的行为,反对以貌取人。
    3赞美爱因斯坦艰苦朴素的美德。
    4赞扬比利时国王爱才。
    5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即使成了名,仍专注于科学事业,不讲究衣着,不追求个人享受。
    上述五种立意,哪一种是最佳立意呢?下面,我们来作一番比较:
    第一种立意,显然不是这则材料的重心所在,不是材料的本义。第二种立意,虽然不能算错,但还不是最佳角度,因为这则材料的主体不是小车司机,而是爱因斯坦。第三种立意,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流于肤浅。因为穿沾满尘土的雨衣,并不是艰苦朴素的表现,而是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的行为。“穿旧皮鞋”也并不足以证明爱因斯坦就是艰苦朴素。这种立意,也只是就事论事,不得要领。第四种立意,更是站不住脚。因为这则材料的含义与“爱才”沾不上边。另一方面,这则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评述比利时国王,因为材料的主体是爱因斯坦。第五种立意,才是最佳角度。它揭示了供材的主旨。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业的不懈的追求。如果他只注重衣着,只计较待遇,只追求享受,那是绝对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只有表现这一主题,才算真正抓住了这一事件的本质。
    在立意时,由于写作文体的不同,对本质的挖掘也就各异: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思想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因为它是人物全部活动的动力。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一件事思想意义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时要力求从事件所表现出的各种思想意义中,寻找出最主要、最典型、最深刻、最动人的那一种思想意义,因为它决定事件的主要性质,代表着事件的本质。
    以状物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所状之物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感情或寓意。
    以抒情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以说明为主的文章,一般要揭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
    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一般着力于对事物的剖析,从中寻找出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
    (二)要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要受其特定的条件(原因)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事物发展的一定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而某种特定的结果的产生,必然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写作时,只有学会由果溯因,即学会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透彻。
    例如,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人们若根据这一故事进行文学创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一是表现破除迷信的主题,告诉人们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神存在。
    二是表现妇女翻身解放的主题。
    三是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上述三种立意,哪一种最深刻、最能激发人的爱憎感情呢?对这一问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的贺敬之、丁毅等根据这一传说创作民族新歌剧《白毛女》时,经过反复研究,深刻挖掘,最后选择了第三种立意。为什么第三种立意最深刻透彻呢?因为它揭示了白毛女悲剧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昭示人们:要使白毛女由鬼变成人,就必须推翻这一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新社会。这一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揭示了影响白毛女命运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社会制度。所以,该剧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对解放后的民主改革和其他政治斗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1991年的一篇高考作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乎已成千古名训。然而只要细加思索,我们就不难发现近墨者未必黑。
    无论是否读过周敦颐《爱莲说》的人,但凡曾见过荷花的人,都会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所深深感染。荷花可说是最为近墨者,却冰雪晶莹,亭亭玉立,令人传颂千古。它深深扎根于淤泥,却没有与其沆瀣一气,更显风姿卓绝,洁如皎月。可见,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本身的素质。荷花之所以“不黑”,在于它内在的纯洁,本质的卓越,不仅足以抵挡外部的侵扰,更可以使自身不断壮大,生存发展,因此可说,近墨与否只是外部环境的表面现象,而近墨者最终是否会变黑,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究竟为何品位,即内因。试想,一身正气浩然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罢,它一定总是满身正气,使“赤者”赞叹,令“黑者”心惊自惭。战国时的屈原,内修朝政,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不得实现,自己又处于“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腥臊并御”的环境中,仍然丝毫不为所动,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要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身上,就体现出一种近墨不仅不黑,反而更加高洁的品质,足以令人千古传颂。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别是自身已经开始变腐,即使“近朱”也不可能有转机的,会拼命在“墨”的环境中成为黑亮的精英。但这更可证明,是他们自己变黑了,墨,不过提供给他们一个极好的环境而已。可见,黑与不黑,关键要看其本色,看其骨子里是不是黑。
    黑皮肤者再怎么擦增白霜,也还是黑的;白皮肤者即使有黑衣所附,终究还是白的。近墨者未必黑,实为不欺之言。
    本文是一份高考满分试卷。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立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立意时,作者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与“不黑”,取决于“近墨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是一种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由果推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言之成理。
    由果推因,就是要探明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那么,在立意时该怎样去由果溯因呢?一般说来,可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在溯因时,必须尽可能地全面进行分析研究,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
    第二步:要再问几个“主要为什么”,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是主要原因,哪是次要原因,从而抓住主要的根本性的必然性程度最高的原因。
    第三步:再问几个“为什么的为什么”,以探求产生原因的原因,分析某一结果,并不要求罗列一切条件,而是要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透过表面原因,探求那产生原因的原因。
    1983年高考的作文题是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有一考生这样写道:
    看了这幅漫画,使我想起了《荀子》中这样两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画中的挖井人,为什么一连挖了五次都没有成功呢?
    这位考生,由“挖井人连挖五次都没有成功”这一“果”来溯“因”:
    就是因为他没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耐心和毅力,因而就不会达到所要求的深度,更不会获得成功。这幅漫画深刻地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小到挖一口井,大到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这种精神,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通过分析,这位考生找到了挖井人失败的原因之所在,即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写到这里大多数同学就会匆匆收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只能达到基础等级中的中上水平。而本文的作者非常聪明,他由果溯因,不仅探究出了产生挖井“失败”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而且穷追不舍,又问了个“为什么的为什么”,探究出了产生原因的原因。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又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探寻到了根源:
    锲而不舍的精神,来自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来自于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来自于严肃认真、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来自于尊重科学、尊重客观实际的求实精神。
    这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加上这几笔,文章的立意立刻就更深了一层。文章也就因此而升档,进入了满分卷的行列。
    从这一典型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作文中只有这样层层溯因、步步深入地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使认识逐层深入,使立意深刻。
    (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夏丏尊与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触发》中有这样一句话:“作文贵在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这里所说的“触发的工夫”,实际上就是文章的启发作用。所谓启发,就是指阐述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领悟。文章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是文章立意深刻的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样的观点,才具有启发作用呢?
    一般说来,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阐述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才会收到奖善惩恶、激浊扬清的效果,才会达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其次,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必须揭示“三理”,即揭示哲理、伦理、艺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为读者的人生导航;阐述艺理,能给读者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使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呢?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王安石有句诗说得好:“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要做好哲理、伦理、艺理等方面的积累工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厚积才能薄发。
    3.要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善于变换角度,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去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经典回放
    看下面一则材料,然后以《什么样的“落后“才挨打?》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甲午海战时,中国的海军装备并不落后,北洋水师拥有的船舰吨位和先进程度,排名世界第四,亚洲第一。但最后被日本海军围在刘公岛,全军覆没。
    什么样的”落后”才挨打?物质条件、技术手段的落后有可能挨打,但如果制度落后、思想腐败,恐怕再先进的武器,也只有挨打的份儿?甲午海战”即是说明。参见下文:
    什么样的“落后”才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据说这是毛泽东的话,时下被炒得很热。此次我驻南使馆遭北约袭击之后,更是众口一词,齐诵该语。此距毛泽东发话之时,已有几十年了。可我们还不得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认账“落后”,多少叫人有点憋气。这种要遭“挨打”的“落后”的含义,是指物质、技术手段的落后,大约是全国同胞的共识,我的认识也不例外。不过今年夏天有机会到山东威海刘公岛(百年前北洋水师的基地),参观了“甲午海战博物馆”后,对“落后就要挨打”一说,我有了一点另外的看法。
    甲午海战时,中国的海军装备并不落后。作为洋务运动的“伟大成果”,北洋水师拥有的舰船吨位和先进程度,排名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一。也就是说,比日本海军实力还略强一些。如北洋水师所拥有的大吨位巨舰“定远”、“镇远”,乃当时亚洲最大、火力最强之舰。应当说,从物质、技术意义上讲,相对“落后”的是日本海军。然而在海战中“挨打”的却是北洋水师。在刘公岛一役,全军覆没。战争结局是签订割让台湾、赔偿巨款的《马关条约》。
    一个拥有强大而先进的海军力量的大国竟败于实力逊于自己的蕞尔小国,令国人震惊不已。当时的有识之士似乎并没有一概而论地感叹“落后就要挨打”,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败,非败在实力,而败在制度。也就是说不是落后在武器上,而是落后在制度上。这些有眼光的人认识到,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逐步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新型的能促进社会进步的现代社会关系。正因为日本在这方面比中国先进了,所以它能以不如中国的实力打败中国。看到了这一点,甲午战争失败三年后,以引进先进技术为特征的洋务运动让位于以变革制度为特征的维新变法。可惜的是这一改变中国最根本“落后”的变法,被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用武力打断了。这一“打断”断送了中国制度现代化的一线希望,其消极后果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我们之所以现在还不得不感叹“落后就要挨打”,与100多年前那次“打断”有着扯不清的关系。
    制度,有时又叫“体制”或叫“机制”,说白了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先进的社会关系是一切“先进”之本,落后的社会关系是一切“落后”之源。这种落后而被打败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
    最知名的例子是:40年代后期,国共争雄,从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上讲,“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比“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要落后得多,可最后被打败的却是国民党。因为它虽然枪炮先进,内部却腐败无能,勾心斗角,可谓制度落后。于是那个曾是庞然大物“党国”最后也就“亡党亡国”了。再往远处说,春秋时吴越相争,综合国力上越国比吴国落后很多,然而越国领导人廉洁而发愤,勾践卧薪尝胆,生活俭朴,得到百姓拥护,上下一心,社会关系呈良性状态,方能十年生聚,十年发展;而吴国夫差却花天酒地,沉湎声色,可谓腐败透顶,“制度”落后。正是这种落后,使吴国挨了越国的打,而且被打得国破君亡。
    因此,窃以为:国人对北约炸弹的最好回答,不应是电视上众口一词的“我们要努力搞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等等,而应是万众一心地回答:我们要坚决改革,不停顿地改革,改革出一个比西方国家更能促进生产力,更能激发创造性的先进体制,最后赶上它们,超过它们。这才是西方最害怕的。如果不思改革,不加快改革,只喊几“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之类的口号,西方那些政客们才不怕呢。他们大可充耳不闻,放心睡觉。那么几十年后,恐怕我们还不得不唠叨“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
    (选自《杂文报》2000年3月10日有删改)
    训练在线
    (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白宫有位著名人士,成名后回忆道:“我们弟兄几个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母亲。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苹果,我和弟弟们争着要那个最红最大的。这时候,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拿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我把门前的草坪按你们年龄的大小,分成了几块,你们来一个剪草坪比赛,谁想得到最好的,谁就得争夺第一。你们努力吧!’经过努力,我终于得到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由于从小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今天,我们兄弟们个个事业有成。至今,我仍忘不了妈妈给我们分发苹果时的那番话。”
    要求:①请根据上述材料,提炼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②立意要深刻。
    (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作家,写的书卖不出去,他灵机一动,给总统写了封信,诉说了自己的苦恼,还赠了本书给总统。总统得到信和书后,回信说了几句应酬和鼓励的话。这位作家立即拉出一幅横幅:“本处有总统给予赞赏的书出售。”一下子,所积之书,抢购一空。后来他又写了一本书,销售情况仍然不好。他又如法炮制地给总统写了信,与书一起给总统寄去。总统觉得第一次上了他的当,这次,便毫不客气地对他的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这位作家又刷出一条标语:“此处有总统提出批评的书出售。”于是,滞销的书一下子又成了抢手货。第三本书出版后,销售情况又不好,于是,他又玩起了老把戏。这次总统生气了,不予理睬。这位作家又刷出一条标语:“本处有总统读后保持沉默的书出售。”本来难卖的书,一下子又卖了个精光。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下列立意中选择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A.善于利用名人效应。B.不能迷信名人。
    C.多想出智慧。D.心思应用在正道上。
    (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渔夫,听说市场墨鱼价格高,出海时,便发誓专捕墨鱼。但出海后,遇到的却全是螃蟹。他便空手而归。上岸后,发现螃蟹比墨鱼的价更高。第二次出海时,又发誓:“此次出海专捕螃蟹。”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他又空手而归。第三次出海时又发誓:“此次出海,墨鱼、螃蟹都要。”可出海后,一只墨鱼、螃蟹也没遇到。遇到的全是马鲛鱼,他又空手而归。没等他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下列立意中,选择一个最深刻的作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A.言必信,行必果。
    B.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C.人应该有点骨气。D.惟利是图害死人。
    (四)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汉市鄱阳街有栋叫景明楼的六层楼,建于1917年。它的设计者是英国一家建筑事务所。20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景明楼的设计者,给该楼的业主寄来了一份函件:“景明楼为本建筑事务所所设计,设计使用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五)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家公司高薪招聘营销员,试题是“请你想法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以十日为限。”绝大多数应聘者拂袖而去,最后只剩A、B、C三个人。
    十日后,A对主考官说:“我跑了很多寺庙,也没卖出一把。好在下山途中,见一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挠头皮,我赶紧递上一把木梳,小和尚用后,很满意,便买了一把。”B说:“我去了一座名山寺庙,看见香客的头发被风吹乱了,便对寺院住持说:‘香客们蓬头垢面,是对佛的大不敬,应在香案前放一把梳子供信男善女们使用。’主持认为有理,便采纳了我的意见。那座山共有十座庙,于是他买下了十把。”C说:“我来到一座古寺,见朝圣者络绎不绝,便对住持说:‘香客们对佛如此虔诚,宝刹应有所回赠,以资鼓励,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作为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并又和我签订了1000把的预购合同。”
    结果三个人都被录取。不过三者的薪金因卖木梳的数量不同而各不相同。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写作提示
    (一)阅读这则材料后,有人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点:
    A.要有竞争意识。B.教育小孩要循循善诱。
    C.妈妈对孩子成才影响最大。
    D.要成就事业,从小就要听家长的话。
    以上论点,哪一个最深刻?A和D都是立足于孩子的,显然立足点不对。纵观供料,其立足点应放在妈妈身上。B虽然立足点是对的,但所说的不是所供材料的重心之所在。供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整体上去把握。这则材料从整体上看,它所强调、突出的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因此C项是最佳的立意。它透过文中的“我们弟兄们”的成功这一现象,看到了母亲对他们教育、影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一本质。因此,C深刻。
    (二)自己的作品卖不出去,对每一个作家而言,确实都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怎么办?坐在家里等读者上门吗?这显然是无济于事的。这位作家开动脑筋,巧妙地利用名人效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字面意义上看,这则材料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肯动脑筋,善于利用外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就一定能够成功。因此,命题者所提供的四种立意之中,B项显然与本供料的中心无关,可以排除。A、C两项基本上是切合题意的,但不是最佳立意。因为这两种立意还只是停留在对供料的表层含义的理解上。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作家写的书为什么总是卖不出去?其作品的质量不高肯定是主要原因。作为一位作家,不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上下大功夫,专靠利用名人效应来搞促销,这种把戏玩两次、三次还可以得逞,而四次、五次呢?由此可见,D项立意才是最深刻的,因为它揭示出了供料的深层的含义。
    (三)分析这则材料的寓义,可以采用由果溯因法。造成这位渔夫“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他遇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吗?不是。是他的捕鱼工具不精良吗?不是。是他的捕鱼技术太差了吗?也不是。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位渔夫不知变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这则材料的真正寓义。因此,最佳立意应该是B项。
    (四)一个外国的建筑事务所,在时隔80年以后,还能挂记着远隔万里的客户的安危。这一举动,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动。如果没有高尚的商业道德,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吗?通过分析,这则材料的含义就已经十分清楚了。
    (五)想把木梳卖给和尚,乍一看,觉得这一想法十分荒唐可笑。和尚们个个是秃头,他们要木梳干什么?难怪“大多数应聘者”会“拂袖而去”的。但故事的结尾处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A、B、C三人却偏偏创造出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奇迹,实在令人拍案称绝。仔细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答案却十分简单:运用智慧,迎难而上,就没有趟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岭。这就是这则材料的深刻含义。
    训练在线
    一个因病而仅剩下数周生命的妇人,一直将所有的精力用来思考和谈论死有多恐怖。以安慰垂死之人著称的蓝姆•达斯当时便直截了当地对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活呢?”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到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她说,“我一直忙着想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一个星期后,那女人还是过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过去一个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阵子丰富多了。”
    请根据材料自定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注意文章内容的丰富性。

本文来源:http://www.rzshzz.com/jiaoanxiazai/24904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