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找找范文网!

读书笔记之周恩来篇

政治教案 时间:2024-04-04

【www.rzshzz.com--政治教案】

  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我们可敬可爱的周恩来,人家的读书笔记是如何写的呢,快乐看看吧。

  读书笔记之周恩来篇一

  从青少年开始,周恩来就很看不惯那些虽然不乏才干作为,但却内怀邀名之心,爱出风头的人。他也不是完全不重视个人的”名“,在一篇《论名誉》的作文中,他甚至把它视为”人生的第二生命“。但他心目中的”名“,更多的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名誉“,而主要不是反映个人利益的”名位“。显赫的名位,并不必然带来高尚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名誉的罪人。

  周恩来能获得举世赞誉,与他青少年起就注重不私于个人的人格设计,并一生遵奉,不能没有联系。

  他的头衔或多或少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他的生活应该是无忧的,华丽的。但是,多少年来,周过的是多么简朴的生活,他的勤俭节约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成为美谈。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似乎他从不对自己的吃穿有任何讲究,更不分等级贵贱,所以他才能更亲近人民,走进人民的心中。

  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高官头脑中的节约意识渐渐淡化了。现实生活中,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的现象不为鲜见。他们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过去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提出的特殊要求,现在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再提倡这个就不合时宜了;有些人认为,是否艰苦朴素是个人生活的小事,吃点、喝点、玩点无碍大局,没有必要看得那么重,要求得那么严;还有的认为,时下人们生活讲质量、吃穿讲档次,国家也提倡和鼓励消费,”慷慨花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些错误的思想都违背了中国共产党本初的人生观价值观。你们再看看周的内衣、睡衣、床单等等,就会发现,那简直是补了又补的”百纳衣“了。在用毛巾时,从不用力拧去水分,怕的是拧坏了毛巾。他的办法是用力握挤,说这样可以延长毛巾的寿命。刷牙时,总是用力把牙刷甩干,怕刷毛里留下水分,会把固定刷毛的细绳烂掉。我不知道当今那些天天泡馆子,从而欠饭账几十万、上百万的官员们,那些去国外参加会议而逃会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去吃熊掌的市长们,读到周这些事迹后会有何感想,脸红吗?

  他在几十年的外交事务中,为争得祖国的荣誉、信誉、利益而呕心沥血的事实,也暂且不论。仅举一件小事,即可见拳拳赤子之心之一斑:他是有名的”大胡子“,又是一个最注重仪表的人。所以,刮胡子便成了他的一大负担。尽管当年的国产刀片质量很不过关,刮胡子时很疼。他还是坚决拒绝使用那些刀口锋利,刮起胡子来油光水滑的进口刀片。像周恩来那样做到细微之处的爱国,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境界了。

  中国只有一个周恩来,不会再有第二个,这样悲壮而伟大的人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传奇。

  读书笔记之周恩来篇二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周恩来,这个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大公无私的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人民的好。虽然他一生的脚步之穿行在一个世纪中,但他走完了几世纪的路,他的灵魂将穿越整个时空。

  他拚搏一生,奉献一生。周恩来从一九七四年六月住院到一九七六年一月逝世,在这段时间里,他共做大手术六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身体还能坚持,他就要坚持工作。除处理日常工作外,还同中央领导人谈话160次,召开会议20次。这段时间里他共工作139天,其中每天工作达18小时至24小时的就有44天。周恩来在病重的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地工作,他是以生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他之所以呢坚持不懈的奋斗到人生的最后一页,是因为他矢志不渝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志气。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奋不顾身,坚守国土,抵制敌人。面对祖国和人民,他任劳任怨,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人民的幸福。

  声明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辽远的后世。周不留骨灰,轻装而行,但他的灵魂将用永远活现在人民心中。

  读书笔记之周恩来篇三

  如果有人问我中国近代最了不起的外交部长是谁,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道“周恩来”。

  的确,身为的他不仅是政治上的“政客”更是外交上的“剑客”,他以刚柔并集的“剑术”为新中国的外交开拓出一片蓝天,洗血了巴黎和会弱国无外交的耻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他在于印度交谈时首次提出,迄今以发展成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显了他那高超的“剑术”,在当时严峻而又激烈的场合下他从容以对,化干戈为玉帛,也许是之前的各种磨练是他能淡定冷静,更因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壮志使他不断修炼高超”剑术“来穿刺旧中国的黑暗。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他结识了”马克思主义“这把”宝剑“,正所谓宝剑配英雄回国后投身于革命事业。因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压迫,他看清了国民政府的黑暗,起身反抗首先发动了”南昌起义“,在面对民族危机时,他主张枪口一直对外与蒋介石谈判使西安事件和平解决。

  现在走了,走得是那么匆匆,骨灰撒大海,留给后世一种气节——中华民族的气节

本文来源:http://www.rzshzz.com/jiaoanxiazai/34533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