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找找范文网!

古老珍贵的鄂尔多斯祭奠音乐

音乐教案 时间:2022-08-22

【www.rzshzz.com--音乐教案】

祭奠音乐分为葬礼音乐、祭奠歌曲等多种。

  鄂尔多斯的葬礼音乐,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中较为古老而又珍贵的一朵奇葩。挖掘这部分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是了解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风俗礼仪,研究蒙古族人民文化艺术和辉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有关史料记载,蒙俗葬式约有三种,即大葬(火葬)、土葬和野葬。一般的丧葬情形是,在亲人死后的当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少在灵前吟唱葬礼歌曲(一组歌曲随便演唱,唱毕为止,也有时重复吟唱)。到了出殡的那天,前边是送葬的人们抬着灵柩,儿女子孙、亲戚朋友等送葬的人们跟在灵柩的后面,由家庭中的一位长者领着人们唱葬礼进行曲。轮番哭唱,次序不定,直到整个安葬事宜完毕。

  葬礼进行曲由六首歌曲组成。即《沙格吉陶瓦》、《阿日雅布鲁》、《胃伦陶音》、《班禅、达赖》、《温玛尼》、《宝姆玛尼》。歌词的大意是:

  在一个方向生长的是一种颜色的花,
  在两个方向生长的是两种颜色的花。
  在两个方向生长的是两种颜色的花,
  在两个方向生长的沙格吉陶瓦仙家。

  胃伦陶音哈斯芒耐,
  胃伦浩腾听见了吗?
  胃伦沙日巴德利,
  看见我的妈妈了吗?

  一个阿日雅布鲁,
  一万个乌代阿布日拉,
  准珠尔玛耐,
  德力格尔玛耐,
  达音喇嘛的宝姆玛耐。
  绿色的宝塔扎姆彦苏都布,
  班禅佛爷,达赖喇嘛,
  要去善母布拉仙家朝拜。

  一兆一万芒耐宝姆乌代商,
  给开放的满珠希日叩头宝姆!
  把黄花的骡子套上,

  把用毒蛇做成的嚼子和后鞧整好,
  阿日雅布鲁温玛尼巴达耐哄,
  阿日雅布鲁温玛尼达耐哄。

  最纯洁的性质呀成了空话,
  超利的达利变成了身体,
  温玛尼巴达耐哄。

  这是一组完整的鄂尔多斯葬礼歌曲,是礼仪习俗的真实写照。从歌曲到题材的内容,带有一种祈求太平、超度亡灵,普渡众生的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其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听后难以忘怀。从曲调来看,整个葬礼歌曲的音域活动在八度左右,旋律平稳,没有大的音程跳动和特殊的节奏型,进行速度慢而自由,充分体现出一种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同时,从旋律中可以看出佛教音乐及喇嘛咏经对祭奠音乐影响的痕迹。整个葬礼歌曲采用“徵调式”写成,结构完整,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组成部分。

  在鄂尔多斯民族音乐中,也包括成吉思汗陵寝举行祭奠时所咏唱的历史文献歌曲——成吉思汗祭奠歌曲,共含有12首。它是专职负责成吉思汗陵园祭祀事宜的达尔扈特人,在举行成吉思汗陵祭奠仪式时所咏唱的宫廷歌曲。当祭奠仪式开始,随着敬献哈达、羊背子、马奶酒、奶酪等各个程序,分别咏唱这一组神秘而古老的歌曲。


鄂尔多斯——歌海舞乡

  鄂尔多斯素有“歌海”之称。从千沟万壑的准格尔山区,到广袤无垠的鄂托克草原;从苍苍茫茫的乌审沙地,到海海漫漫的达拉特滩头,到处都是歌的溪流,歌的湖泊,歌的海洋……

  鄂尔多斯民歌,风格清新,诗味浓郁,情感真挚,色彩鲜明,就象百花园中争芳斗妍的鲜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如果你歌海泛舟,溯流而上,你会发现,那“源头活水”就是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生活的脚印,那一束束浪花,就是翻腾在鄂尔多斯人心灵上的激情。鄂尔多斯人,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歌手,个个都能即兴吟唱。在这里,无论是演唱情绪深沉、曲调悲怆、感情细腻、节奏自由的牧歌体“长调”歌曲,还是演唱那情绪欢快、节奏鲜明、结构短小、句法整齐的近代及观代的“短调”歌曲,抑或演唱那潇洒豪放、感情炽烈的“漫瀚调”,都是一人唱百人和。

  民歌在鄂尔多斯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歌是鄂尔多斯人生活的一部分,民歌是鄂尔多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节日,一年一度的庆祝畜牧业丰收的那达慕盛会,牧民们欢聚在一起,对歌、赛歌,笑声不断,歌声不绝。举行婚礼时,更是热闹异常。在那五彩缤纷的婚宴上,身穿各种鲜艳服装的亲朋好友,德高望重的贵客佳宾,祝贺婚事的左邻右舍,远近闻名的民间歌手,必不可少的民间音乐家,都应邀前来参加。从喜庆之日起,到婚事结束,在几天几夜的时间里,爆竹声声,琴声阵阵,歌声缭绕。每个应邀参加的歌手,都要拿出几十首歌儿来为婚事祝贺,以博得人们的喝彩。在新娘与新郎的家里,歌手们几天几夜轮番演唱,内容大都不相重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请听这首《送亲歌》:
  在那沙丘上奔跑的,
  玉点的骏马是我们的。
  用蟒缎和珊瑚装扮的哟,
  上马的姑娘是人家的。

  新中国建国前,在一些王公贵族及富有者的大型婚宴上,主人常常同时邀请几个民间歌手对台演唱,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种民歌演唱形式,既是民间赛歌会,又是牧民歌手们的学艺盛会。主人及参加婚宴的宾客都是“评判员”。评选的标准是约定俗成的;其一,是看谁唱得好,有特点,有风格(歌手们都有自己配合默契的室内小乐队作伴奏)。其二,是看谁的歌多,不落俗套,不重复。主人和宾客们以这两个标准,私下里对歌手们加以评选,等到整个婚期结束时,歌手们将分别得到不同的奖赏。因而,应邀的民间歌手和民间音乐家,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总要拿出几首出类拔萃的歌儿,以求战胜对方,赢得主人及宾客们的满席喝彩。

  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群众性演唱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明代直到今天有增无减。这里的人们,从小就受着民族音乐艺术的教育与陶冶,天天唱,月月唱,人人练就一副好嗓子。在民歌演唱艺术方面,从发声、运气、吐字,到感情处理以及如何发掘一首歌曲内容的深刻内涵等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掌握得都比较贴切、得体、自然,听后令人神往。

  伴随着群众性的演唱活动,民族民间器乐的演奏也很普遍。不论是牧区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及杭锦旗,还是半农半牧区的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和准格尔旗,绝大多数的牧民家里和部分农民家里,都有自制或购买的四胡、三弦、笛子、扬琴、蒙古筝等乐器。每个家庭成员,既是歌手,又是乐手。除了在喜庆之日搞群众性演唱外,平时也歌声不绝于耳。劳动之时,放牧归来,旅途之中朋友见面,家人团聚,都是歌唱的好时候,一家老幼,或弹或唱,开头唱个《巴音杭盖》,结束唱个《白泉水》,一天的疲劳便一扫而光。

  对牧民来说,鄂尔多斯民歌同醇香的奶茶、可口的奶食品一样重要。富有浓郁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民间歌曲,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一直伴随着牧民的劳动和生活。它对于帮助牧民认识与了解民族的过去、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变革、自然风貌、伦理道德、风土人情诸方面,都起到了良师益友的作用。许多民间歌手通过对民歌的学习和演唱,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了解了历史,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以锡尼喇嘛(乌力吉吉尔嘎拉)为首的“独贵龙”运动,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举起了反压迫求解放的大旗。牧民通过咏唱民歌《十二团战歌》、《锡尼喇嘛》、《独贵龙》、《陶沙马》、《六十个盟友》等歌曲,便对这一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有了概括的了解。牧民们还把演唱本民族的民间歌曲,看作是继承蒙古族的文化传统、传授知识、教育子女、丰富生活内容的一种新鲜活泼的方式。因为,民歌本身来自生活,生活亦少不了民歌。

  鄂尔多斯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哺育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同时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出类拔萃的歌手。老一辈的有:千斗林,乌登巴拉、扎木苏,奇昆山、林金花、那顺巴雅尔、阿拉腾奥其尔、时仁吉德、钦德哈等;中年的有:如勒玛、昌汗其老、奇俊文、宗瑞、其其格等;青年的有:其木格、通格朗、斯琴等。这歌手,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在继承和发展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中的佼佼者,曾参加过自治区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演唱会,有的曾多次出国访问,不少人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成为鄂尔多斯种族人民的光荣。

本文来源:http://www.rzshzz.com/jiaoanxiazai/25717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