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找找范文网!

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

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01

【www.rzshzz.com--工作计划】

    1.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从课程改革准备、酝酿到正式启动与实验,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与推进体现了国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政府行为高度重视的决心,也表现出开放、民主、科学的工作思路与工作程序。
    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政府行为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并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确立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以一级财政拨款的方式对课程改革进行专款资助,同时在全国14所重点大学相继设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为课程改革提供研究与学术支持。
    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框架。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作为国家与政府行为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切实落实,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同时,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过程也体现了开放、民主、科学的工作思路。从准备、酝酿、设计、决策、启动到实施,教育部高度重视,并将之作为系统工程,精心组织,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科学规划,有效地组织了课程改革工作。
    对课程改革的各个过程、环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开放、民主、科学的工作思路。
    首先,在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之前,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1992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初步梳理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基本问题。结合现状调查和对国际基础教育及其课程的深入对比研究,初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形成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引进竞争机制,公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申报、审批及管理办法》和项目概览,广泛吸纳多方力量,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共收到全国各大学、研究单位以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的参与评审方案261件。通过隐名评审和多次审议,最终确立了首批包括课程标准类项目和综合研究类项目的34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这样的队伍组建和项目确立模式,既体现了开放、民主,又以科学、严格的程序确保了课程研究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个项目组从国际发展趋势、国内现状反思、基本需求状况、学科发展动态与学生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从而使研制者在对现状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站在国际发展的前沿,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出发,科学设计相应的项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也使课程标准与各有关项目研究得以在课程的整体视野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高。正是这种开放、民主的对话,积极的互动,使得每个项目在不断的反思甚至是痛苦的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得到本质性的升华与提升,确保了课程改革工作在设计层面的科学与高质。其次,在课程改革的决策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还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综合类研究项目,都经历了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决策过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纲要》集中了各地、各方面人员的智慧,历经两年多的艰苦磨练,在正式公布之前,经历了27次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综合类研究项目也从多个层面广泛征求了包括教育界、企业界、学术界、民主党派以及家长、学生等的意见,反复论证和修改,精心锤炼,并经过讨论稿、初稿、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修改稿、送审稿和实验稿等多个版本,最后经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并正式颁布。另外,在决策过程中,教育部广泛征求多方意见,结合前期研究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全面规划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确定了积极稳妥的实验推进方案和时间进程,保证了整个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这些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文件和决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构建过程。此外,新课程实施推广过程更是一个各方面人员广泛参与、全面合作和科学实施的过程。各实验区都建立了由行政人员、专家、校长、教师、社区代表、家长代表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的课程改革工作小组,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和宣传、动员,形成了积极支持课程改革、广泛参与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了有效地推进新课程,国家和各地都把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在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以参与式培训和讲座相补充的培训思路与方式,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基本原则,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认同、理解和接受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为重点,在全国开展了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整个课程实验工作的实施,包括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选择和确立,实验区实验方案的研制、教科书的选用等,都充分发扬了民主,广泛征求了多方意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强调引进竞争机制,以审慎的态度、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积极的运行机制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工作,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过程。因此,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评价与反馈至关重要。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方案》(讨论稿),确立了分阶段进行评估的总体思路和评估的基本指标体系。2001年12月,教育部组织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评估团,经典型抽样,对全国10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各省也对本省国家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进行了评估。结合评估总体情况,教育部组织发表了评估报告(见附件1),对国家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和即将开展的各省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为一个系统过程,课程改革工作在各个环节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而以转变教育功能,调整课程目标为主线,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在内的整个课程改革的结构框架,也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工作的系统性。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之间,各个过程与各个结构之间并不是线性、单向的关系,而是一个不断深化和相互完善的过程与关系。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也是在不断的调整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也体现在其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程序的创新上,即构建了一个开放、民主、科学和不断发展与持续创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与工作思路。

本文来源:http://www.rzshzz.com/fanwendaquan/24934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