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找找范文网!

引申体议论文

读后感 时间:2022-06-28

【www.rzshzz.com--读后感】

    
    引申体就是读后感。它也是根据特定材料写成的议论文,但写作重心,不在对材料本身的评论上。材料只是一个引子,由它来引申出某种道理、某种规律、某种主张,联系生活实际,启发读
    者思考。
    1.关注社会热点。
    2.了解读后感的写作特点。
    题目重:从----想到的
    要求:(1)填充横线上的内容,使文题完整明确。
    (2)观点要有实际意义。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2:《》读后感
    要求:(1)自选一篇文章,写读后感。
    (2)观点要有实际意义。
    (3)字数不少于800字。
    两篇文章都属于引申体议论。题目1是由社会上某种现象引发的感想,旨在激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题目2是谈读书的感受。因为文章的重心在“感”上,所以选择材料时,应当注意感受空间比较大、现实意义比较明显的内容。其次,从写法上,应当按照体式要求,开头先交代清楚所读材料,然后引发感想,最后,照应材料结束全文。

    例文1
   
    ——由北大才子落魄卖肉想到的
    薛涌
    据《华商报》报道,陕西青年陆步轩以当年所在县的文科状元考入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县计委曾将他借调到机关工作,后来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计委办的企业。遗憾的是企业几年后垮了,此后陆也就开始了他漂泊的工作经历: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2000年租房开起了肉店至今,一年忙到头,交了水电费、房租后也就所剩无几了,去年厂里给他办了“低保”。陆步轩从一个“山村穷小子”,变成“北大才子”,接着“落魄卖肉”,成了新闻人物,媒体闹得沸沸扬扬。然而,这台戏之所以能唱得这么热闹,全在于社会各界对“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精神和使命是什么”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有一种误会。北大改革的决策者们,也并没有从陆步轩的经历中看到北大教育的阙失。
    教育是培养有美德的公民,而不是特权阶层。社会各阶层的人在校园里聚集,毕业后又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样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在校园里撞击,学生学到的才是“理解”而不是“偏见”。而许多人理解的教育原则,说白了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古代兴科举,要做到“野无遗贤”,无非是把社会的人才都吸收到政府和国家机构中。于是从太学到县学,官方的学府全在县治以上的城市。教育就是培养脱离基层社会的统治人才。如今北大的教育离此有多远呢?对陆步轩的遭遇,许多人的想法是:北大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被委以重任,而不是回到草根社会。于是北大的学生绝对不应该沾腥动粗,否则就是人才浪费。于是像陆步轩卖肉的事情一出来,政府、大学、媒体都觉得自己有责任。陆步轩本人也觉得惨得不行,甚至没脸见人。
    如果陆步轩接受的不是北大的教育,而是真正“世界一流大学”或者哪怕是二三流大学的教育,他对自己的处境、对生活的看法、对事业的态度,肯定有所不同。他开肉店,起步不久一个月就挣五六千块。北大毕业生能挣多少?这笔收入放在生活水准低的长安县,更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美国当今势可敌国的零售业王国,大多是这么起家的。当年惨淡经营的历史,成为创业者们最可吹嘘的事迹,要写进家史,让子子孙孙都记住。陆步轩每天满手油腥、住着十平米兼客厅的小屋,几年小店成了全镇第一,听起来像电影里的传奇。本来他应该成为一个英雄。北大应该花钱请他回学校对后辈们讲述些人生体验和教诲。然而,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中,他竟成了全国最著名的可怜虫。
    如今,“眼镜肉店”已经成了全国最知名的肉店。人们还操心让陆步轩换个好工作,吃人家的嗟来之食,而不是如何看护、发展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其实经营得好,“眼镜肉店”完全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肉业集团。他如今的经历,岂不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吗?他做生意老实,而且“知书达理”,即使创造不了一个全国规模的连锁店,至少在本地可以成为“地方贤达”,代表当地个体户的利益,“为民请命”,参与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承担这样的责任,受北大的教育有什么委屈和浪费的?
    陆步轩的凄凄惨惨的故事,恰恰说明了这种坐享其成式的精英教育对学子们的精神毒害。一位英国人当年访问还是非常“蛮荒”的美国时观察到,美国的普通小民百姓身上,有一种欧洲人没有的“自由的尊严”。一对美国农民夫妇,一年到头累断了腰地劳作,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但是他们没有一点自我怜悯,反而身上洋溢着一种骄傲:“我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干我地里的活儿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下。谁也别来对我指手画脚,告诉我该干什么!”读读《富兰克林自传》,他当学徒时境遇不比当今的陆步轩好,但人家活得多么骄傲!北大的教育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是这种生命的尊严,这种对命运高贵的承受,而不是一种等待别人尊重的傲慢,或者得不到这种尊重时生不逢时式的自暴自弃。作为一个“老北大”,笔者对当今学弟学妹们的劝告是:摆脱北大的太学心态,学会在社会中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充当什么“栋梁”。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被剥夺的。
    本文由北大才子当街卖肉引申出对当今高等教育功能的思考,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观,见解深刻。

    例文2
   
    人车如流,拥堵在交通要道,百般劝导无效,情急之下,交警街头当众下跪,为求围堵者还城市一个畅通——一条来自包头的新闻,引发一场关于“职责”与“尊严”的讨论。礼重莫重于下跪,受辱莫辱于下跪,国徽在上,银盾在肩,岗位就是地位,身份就是权威,何须屈尊,以至于下跪?
    居其位尽其职,其职大如天;执其权负其责,其责重于山。千重万重,莫重于尽职;千辱万辱,莫辱于失责。为职责而跪,何辱之有?作为自然人,人格高于一切,追求和实现人格的平等,标志着社会文明正在出现的新境界。关于民工的身份歧视,关于河南人的形象歧视,关于教师评聘的身高歧视,关于就业的性别歧视,关于提拔的年龄歧视……向一切歧视宣战,还每个人以神圣的尊严,这就是人们拒绝交警下跪的全部合理性所在。
    作为社会人,职责高于一切,让“人尽其才”与“人尽其职”共同打造一个旨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这位下跪的包头交警面前,那些拥权自重,颐指气使的各等“公仆”,显得那么渺小!那些工于内耗、不顾大局、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各色“血性男女”,显得那么猥琐!那些尸位素餐、饱食终日的各类“撞钟和尚”,显得那么轻薄!人们在为这位下跪的交警礼赞的时候,呼唤的是一切社会人所应具有的更高层次的尊严!下跪,是变态;但只有在这变态中,才让人悟得应有的常态该是怎样的。
    这一幕下跪,值得历史定格,让后人知道,为了一个尽职尽责的社会,前人付出过怎样的代价。请注意下跪交警的膝下,有一块熠熠发光的金子在。
    文章从包头交警当众下跪引出“职责与尊严”的话题,揭示出社会道德与个人职责的统一关系,具有警醒作用。

    例文3

    ——读朱熹《观书有感》
    邹晓明
    近读朱熹的一组诗作《观书有感》,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字平实,写的是家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这组诗的总题,我们便会发现作者隐含在诗中的深意。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撇开功过不谈,他不失为一个大学问家。而这首诗,恰是关于如何“治学”的。
    在诗中,我们能品味出作者的第一层喻意是: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一个人的思想要能丰富、深刻、明晰,必须博览群书。作者仿佛面对着一本好书,在惊喜地赞叹:这就是我的源头活水呀!脑海中一片开朗,浮想联翩,真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了。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个人发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天天到大英图书馆研读大量著作,终于作出了震古烁今的发现,但这种打破旧思想桎梏的崭新论断,如果不是建筑在对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上,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读书、学习、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怎么可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见!越是博览群书——当然要在有自己批评借鉴的基础上——才越能成其学业。谚云“厚积薄发”,唯有“积”之深厚,方得“发”之喷薄。
    细吟全诗,我们还能发现作者的寓意并不止此。作为一个著述家,朱熹当然会很注意古人的写作中有什么可以记取的方法、长处。“半亩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理解为灵活的思路,发展、更新的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许多同学常感到作文时笔头艰涩,无物可言。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
    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们每个人不都在“生活”着嘛?如果把这里的生活仍理解为日常琐事就错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思考,而后有所得。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这“所得”,再经过你大脑的加工,就充实了你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周围的事物,以其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而要想学有所长,必须时时注意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这学问,也便如一个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清水注入,能明澈如镜;若是断了源头活水,便会发臭了。生活,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源头活水。
    如果我们既能不倦地从书本中汲取养料,又注意在生活中不断扩大学识,“源头活水”定会汇成“不尽长江”滚滚注入的“浩瀚大海”。这首短短的小诗中蕴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启迪啊!
    本文的主体部分只有两大段,一段写“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一段写“‘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也可以理解为灵活的思路,发展、更新的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后一段在写法上很是巧妙。一是把自己的发现说成是诗人已有的寓意,显得委婉自然。二是对诗句的解说言之成理,一点也不牵强附会。三是联系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把理论融入阐述之中。四是善于利用原诗来打比方,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例文4
   
    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这本书的《垂钓》一篇中讲到,他和妻子到海参崴海边游玩,发现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胖老人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鱼钩,频繁地下钩起钓,钓上了很多小鱼,最后达到满满的一桶。而瘦老人的钓钩硕大无比,只想钓个大鱼,可很长时间也没能钓上一条,然而他仍然端坐着。两位老人都在满足自我,固守自我,也嘲讽对方,谁也不服谁。在瘦老人看来,胖老人是浅薄的,因为伟大的钓者是安坐着对大海谈判的代表,而不是在等待着琐碎的施舍。胖老人则鄙视瘦老人好大喜功,只想钓大鱼,可什么也没有得到。我的鱼虽小,可我是一个丰收者。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于是,余先生写到:“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
    仔细揣摩,余先生笔下的两位老人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有时这两种价值却整合在一个人身上。多少时候,我们满足于既得,小富即安,不求门进斗金,而求门进分文,为一点小成绩的获得而沾沾自喜。小时候,有一年我卖兔子和灯笼只挣了2元钱,就感到大大的满足。后来做了教师,看到别人在报上发表文章,于是自己也蠢蠢欲动,做了不少豆腐块。当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变成铅字,编辑部给寄来几元钱的稿费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几乎每天都写东西,并且写得不算少,写完了就感到了丰收。可其中的精品又有多少呢?真正拿出来能让别人给予肯定的赞许的又有多少呢?丰收是丰收了,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丰收而已,如海参崴海边的那位胖老人。
    又有多少时候,我感到自己渺小,心中也时时被某些“伟大”激起层层涟漪。我的丰收是多么浅薄咧!于是恨自己无知无能,恨自己没有坚忍和执著,恨自己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什么时候才能丰厚起来,成就伟大呢?于是又想入非非,心猿意马起来。可愚钝只能成就一个现实的我,应了那句老掉牙的俗语:“夜晚千条路,明天照样卖豆腐”,如海参崴海边的那位瘦老人想让自我丰厚,可始终也没有丰厚起来。
    还是余秋雨先生深刻,一语道破天机。大丰收也罢,小丰收也罢,甚至不丰收也罢,相对于浩瀚大海、茫茫宇宙、漫长历史,都不过是一粟一瞬而已,实在微不足道。如果整日“渺小”自我,岂不失去自信和勇气,变得无所事事而不求上进,碌碌无为?这也是一种悲哀。因此,每个人应该成为一个物质和精神的整合体,现实和浪漫的整合体,喜剧和悲剧的整合体,着眼于既存,又超越既存,既要浅薄又要丰厚,既要白日的实在,又要夜晚的梦想。一句话,我们应该同时拥有胖老人和瘦老人的两种精神。
    浅薄与丰厚看似矛盾,实际上两者在人生历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作者对这一对概念的论述,给人以启迪。

    例文5

    谢志伟
    多年来一直关注余秋雨文坛现象的《北京文学》杂志社编辑萧夏林,一不留心被其研究的对象送上了法庭。当萧夏林获悉余秋雨正式起诉他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因为“导火线”是他早在3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而对原告余秋雨来说,这是继他2002年下半年以来,连续状告中国文联出版社、学者古远清后,再一次与人对簿公堂。
    据4月3日《南方周末》报道,这场笔墨官司源自萧夏林一篇数千字文章里的一句话。萧夏林曾在《书屋》杂志2000年第2期上发表了《文化中的文化》一文,后该文被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现象再批判》一书收录。萧夏林在文中认为,余秋雨在担任深圳市文化顾问期间,对深圳文化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吹捧,于是写下这样一句话:“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文化在这里已是具体的名利。”余秋雨正是以“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一套豪华别墅”这15个字侵犯名誉权为由,将萧夏林告上法庭。
    近几年,文坛官司一直层出不穷,引发争端的缘由也各式各样。以法律手段解决类似纷争未尝不是一种有效途径,但让人困惑的是,与当下时兴“法庭相见”的做法相比,按理不应在此类纷争中缺席的学术批评反而显得微不足道。打个比方,如果消费者在商店买到假货,我想他首先会找商店理论,要求退货赔礼道歉甚至赔偿损失。同样道理,在文学领域,倘若某篇文章因亮出与事实不符的观点或在遣词方面(当然不是刻意人身攻击)对另一方构成伤害,我想“憋屈”方完全可以按常规学术争鸣的方式与之论理,澄清对方错误观点,亦能起到以正视听的功效。可令人遗憾的是,游戏规则中相对温情的学术批评,如今大有被冰冷的法律武器替代之势。
    在萧夏林与余秋雨的文事纷争中,不同的人秉持的观点各异,正如鲁迅评价《红楼梦》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萧夏林的看法是:“去掉这15个字,一点儿也不影响文章内容。我批评他本人,并不是批评他的‘别墅’。”律师的观点则是:“我们关注的是文章提及的事实已经侵犯了余秋雨的名誉权,而没有必要去研究他那篇文章的总体精神。”作为学者的余秋雨又看见了什么呢,很显然,他也把这看成了一场官司,不当其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批评。
    在我看来,过度依赖法律手段解决文事争端,对活跃文艺批评绝非幸事。且不说打官司耗时费力,关键是此种游戏规则容易冷却批评者对文化现象关注的热情,毕竟没人乐意承担这种文字风险。尽管学术批评不能超越它的底线,但在萧余之争中,我们也倾听到了另一种理性声音,比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梁慧星就认为:“学术批评的前提就是学术自由,即使批评者在某些地方有不正确的言辞。原告余秋雨本身也是学者,可以利用反批评来澄清事实,这样才有利于学者间自由地探讨。批评者有不适之词,与故意捏造事实、侵害别人的隐私有所不同。”
    动辄把批评者推向被告席,我以为并非多事文坛的福音。
    以“著名作家余秋雨状告批评家萧夏林”这一热点事件为契机,引出自己的观点:学术批评需要宽容。本文观点鲜明,在论述过程中一再亮明自己的态度,采用多种论证方法,类比消费者,通俗易懂。引用法学研究员的话,诚挚中肯,具说服力。

    引申体议论文训练指导
    1.有关知识
    写读后感,首先要抓准感受点。一般地说,如果是记叙文,要抓住事物最突出、最有价值的意义;议论文,则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读一篇文章,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要选择感受最深、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围绕一个感受点论述。在安排上,一般依次分为四个方面:引述材料——提取感受——联系实际——表达希望。
    2.1998年高考作文试题(上海卷)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副标题为“读报有感”,正标题自拟。一部美化日本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今天在此间日本记者俱乐部试映。
    这是一部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影片。编导者出于反动的“自由主义史观”,否定侵略史实,极力鼓吹“太平洋战争是民族解放之战”的谬论。他们蓄意策划该片,目的是想通过电影误导日本国民对历史的认识,从而唤起所谓的日本民族的“自尊”。
    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以远东国际法庭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对28名日本战犯开庭审判为主线,由始至终宣扬这一公正的、历史的审判是“胜者对败者的审判”,并公然宣扬“日本无罪”。影片极力粉饰东条英机,否定“南京大屠杀”,通过一系列情节,全面歪曲史实,否认和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部影片一出笼立即遭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的愤怒谴责。4月20日,由几百名赞同者和许多赞同团体支持的“批判电影《自尊》会”正式成立,并一致主张严厉声讨这一歪曲历史事实的影片。
    3.1980年高考作文题
    《画蛋》(达•芬奇的故事)有感。

本文来源:http://www.rzshzz.com/fanwendaquan/248882/

推荐内容